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要買到聖誕真樹一點也不簡單,戰後更有一段時間,是由政府農林業管理處(即現漁農自然護理署)統一出售,當經濟較好的年份更要「爭崩頭」才購得一棵好樹,樹種主要以杉樹、松樹為主,也有稱為「中華聖誕樹」(Chinese Holly)的冬青樹。
油尖旺戲院林立,總有一間喺左近,但百多年前就沒這樣方便了,全九龍只有一間戲院,就是今日逸東酒店的前身——普慶戲院,雖然都叫戲院,但當時看的並非電影,而是粵劇,到底這個地方如何成為普慶,又如何轉變成逸東?就讓我們一齊看看這片地百年來的轉變吧。
1959年為聯合國世界難民年,一班旅居倫敦港僑為了引起西方國家對香港難民問題的關注,就在倫敦市中心興建一個1:1香港寮屋區模型,像真得如走入另一個香港。
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是早期在香港取景的國際電影。這套電影在1960年來港拍攝,過程中一波三折。先有撞船意外,主角拍攝期間暈倒,拍攝現場又有民眾受傷,最後更因為換主角需要回港補拍。最後電影雖然延遲上演,卻無阻電影將香港的景色帶到外國觀眾的眼中,讓他們認識到香港這個地方。
現今影響升中派位最主要的因素莫過於呈分試以及「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但原來近半世紀前小六生的放榜喜與悲全繫於一場升中試?想了解更多小學畢業生迎接「一試定生死」命運時候面臨的難關?就讓本文為各位介紹「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的前身,又名「小學六年級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的小六升中試。
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前,有兩份重要的中文報章:《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兩者均以反共、親國民黨路線為主,時不時以「共匪」、「左仔」等字眼形容中國共產黨及其支持者。不過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先後以經營困難為由而結業。事實上,反映出兩報對香港前途沒信心。
翻譯有幾重要?一份好的翻譯可以將原文的精神和內容以另一語言體現,但同時一個誤譯就可以改變文章原意,甚至改變歷史。今日就與大家分享香港史上一個影響後人和香港史的誤譯——將港督盧吉(Lugard)錯譯作駐南中國英軍總司令盧押(Luard)。
《鏗鏘集》是港台電視部製作的每週新聞紀錄片節目,內容圍繞政治、房屋、醫療、民生、教育、環保,題材廣泛,堪稱為香港最長壽的新聞紀錄片節目,由1978年3月5號首播日起,便積極發掘與公眾有密切關係的題材,製作一系列高質素節目。本文將簡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播映的《鏗鏘集》節目,讓各位回味窺探從前香港面貌。
現時的九龍清真寺為全港最大的清真寺,於1984年落成。但事實上,九龍清真寺歷史可以追溯至鴉片戰爭時期。
1860年,中國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1890年,印籍穆斯林駐軍要求英軍抽撥一個可以容納數百人的場地作崇拜之用。於是,英軍於現今尖沙咀警署位置興建了臨時禮拜堂。
長洲太平清醮保留了香港傳統文化,吸引旅客認識香舊有風俗。雖然2020 年長洲飄色和搶包山比賽,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嚴重而取消,但沒有飄色和搶包山,各項祭祀科儀依然繼續,到底長洲太平清醮是甚麼?打醮儀式又是怎樣?「打醮」在香港已有至少三百多年的歷史,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是指透過進行祭祀與神明及先人對話,希望可以祈福消災、安撫亡魂、酬請許願。但為甚麼需要打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