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鋤大弟】參加慈善賭王大賽,入場費只需⋯⋯

鋤大弟是一個歷久不衰的啤牌遊戲,不過與啤牌一樣,他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般相信是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等東亞華人社區。這種遊戲在香港稱為「鋤大弟」、台灣早期稱為「步步高陞」,後來則稱為「大老二」。

【香港動物園】荔園老虎走失記

作為香港戰後最著名的遊樂場,有機動遊戲、鬼屋、動物園、蠟像館,後來更起了個古城「宋城」,成為香港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荔園的動物園早在1952年便開幕,當時園方從南越進口了大部份的奇珍異獸。什麼豹貓、獵豹、馬來熊、黑熊和白猿等等應有盡有,當然還有大象「天奴」以及老虎「虎王」,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能夠親眼看到這些動物,簡直是大開眼界。

【除夕倒數】一場慘劇,改變香港倒數習慣?

「5、4、3、2、1,Happy New Yea!!」在除夕夜倒數,是不少國家都有的節日活動。在香港的倒數熱門地點肯定是尖沙咀海旁或銅鑼灣時代廣場。原來在1993年前,香港主要的倒數地點就是中環蘭桂坊,可是1993年蘭桂坊慘劇令政府對重大節日的人流管制作出調整,使香港倒數地點變得分散。

【月份牌】月份牌大師關蕙農

關蕙農為其中最知名的月曆牌畫家,他的曾祖父關作霖曾跟隨英國畫家錢納利學習西洋畫技巧,是廣州著名的外銷畫家。關蕙農自己亦熟悉中國水墨畫及西洋畫,擅長繪畫少女型態,他為廣生堂設計出「雙妹嘜」打響名堂,及後為不少商家繪製月曆牌畫。

【中秋節】香港首次花燈晚會,竟是想保留中華文化?

1974年,香港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首次花燈晚會,主辦單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 — 香港旅遊業協會、尖沙咀街坊會、銅鑼灣街坊會、東區民政處、市政局(2000年前負責港九市政的議會)共五個機構。香港旅遊業協會更捐出一萬二千元作資金,然而旅遊業協會如此「大手筆」的原因,其實是想保留香港的中華文化。

【中秋佳節】中秋以外,燈籠在香港的意義

香港人過中秋節,小朋友玩玩燈籠是指定動作。燈籠作為傳統的慶祝裝飾品,歷經時代變化,由最初的紙紮宮燈,到現時的塑膠燈籠,都是不同年代小朋友的集體回憶。然而,燈籠在早期香港有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是當時治安欠佳,燈籠是保障路人僅有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中、西方囍慶用的飾品。

【名人訪港】1964年披頭四訪港,風靡萬千少男少女

1960年利物浦,約翰.連儂、保羅.麥卡尼、佐治.夏里遜及靈高.史達等組織一支搖滾樂音爵士樂隊,名為「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他們的音樂及形象歡樂、幽默俏皮、鮮明的蘑菇頭外表,立即在西方世界流行起來。1964年,這隊萬人迷樂隊前往香港及澳洲表演,結果引來數千人在啟德機場接機。

【英女王】香港慶祝女王登基銀禧(下):銀禧慶祝大匯演

今日是英國慶祝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為王70週年(鉑禧)。而上一次香港隆重慶祝英國君主的登基紀念,已是1977年女王登基25週年的「銀禧」了。上回港識多史講述了香港在1977年年初的一連串慶祝活動, 其實下半年的活動同樣十分精彩,夏天時香港向英國派出了文藝代表團,另外11月底也有大匯演,而當年銀禧的影響更是持續至今,讓我們一齊看看香港當年的盛況吧!

3

【英女王】香港慶祝女王登基銀禧(上):雅麗珊郡主訪港及花車巡遊

今年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為王70週年,在她治下的領土都會大肆慶祝「鉑禧」。上一次香港隆重慶祝英國君主的登基紀念,已是1977年女王登基25週年的「銀禧」了。港府舉行了一連串分佈於全年的慶祝活動,重頭戲是4月21日的大巡遊以及11月的大匯演。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2月時雅麗珊郡主訪港及4月21日時香港的慶祝情況吧!

【香港拍拖】六十年代的自由戀愛及理想對象

「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廿一世紀自由戀愛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最多也只是古裝片的兩句對白…

Continue Reading

1 2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