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軍事建築】留得低?留不低?——掃管軍營

沒有戰爭,不用打仗,留下軍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自駐港英軍離開了香港之後,不少軍營被解放軍接收(例如奧士本軍營),亦有一些活化為其他用途 (例如1967年已關閉的威菲路軍營),但也有不少被世人遺忘了,其中一個就是位於屯門青山公路、近黃金海岸的掃管軍營。

建於1931年的掃管軍營原來有很多名字:軍營原名為大欖軍營,後來為紀念在馬來亞帶領啹喀兵的英軍上校Lancelot Perowne 而改名為寶隆軍營。1948年,英軍徵召來自尼泊爾的啹喀兵來港服役,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脫離英國後,英國就把啹喀兵派到香港駐守新界,其中皇家啹喀工程兵團就是駐守在掃管軍營。

寶隆軍營外觀。(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作為英軍興建的軍營,又是尼泊爾啹喀兵駐守的地方,掃管軍營既有英國殖民地色彩,又有尼泊爾異國風情,掃管軍營的主建築上,有代表啹喀兵的交疊啹喀刀(尼泊爾的國刀)徽號;而由於尼泊爾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啹喀兵就在1960年代興建了印度教廟宇鮪喀廟。

寶隆軍營的鮪喀廟。(圖片來源:Wiki)

值得一提的是,掃管軍營中有一座容納150人的劇院,劇院於1956年建成,命名為Kesarbahadur Hall,以記念戰場上犧牲的啹喀軍曹 Gurung Kesar Bahadur,劇院以圓拱形棚屋模仿兩次世界大戰的建築。有了劇院,駐守軍人能在軍中欣賞電影和文娛表演,為軍旅生活增添一點娛樂。

Kesarbahadur Hall (圖片來源:Wiki)

1994年政府收回掃管軍營,之後軍營就被用作嶺南學院(嶺南大學前身)的臨時學生宿舍,又曾作海關訓練學校。現時掃管軍營部分被國際十字路會以象徵式租金租借,其他部分則用作興建國際學校、政府設施和珠海學院的新校址。鮪喀廟和Kesarbahadur Hall就於2014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其中鮪喀廟被改作宴會場所「麗芬都」(Rivendell),但Kesarbahadur Hall就已被棄置多年。

2015年,城規會提出發展藍圖,意圖把掃管軍營地皮改為住宅用途以發展低密度住宅項目,石牆樹的過百棵逾五十年的樹木也難以保留,當年有屯門居民提出司法覆核,希望推翻城規會的決定。今天,國際十字路會雖然仍在原址,但會址已被收回一半土地,只能容納約一百人。

建築是有功用的藝術品,難道失去用處,建築就不值得保留?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哋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wetoasthk #港識多史 #戰爭歷史

屯門建築史軍事史

• 31 7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