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市政局】戰後香港的民主和民生如何得到保障

「英國佬有無畀民主你呀?」是老一輩經常帶出來的論述,答案放在開首:有!戰後港督楊慕琦便打算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名為「楊慕琦計劃」。改革市政局職權和選舉方法便是其中之一,可惜未能成功,同時市政局開始管理香港民生大小事項。

建議先閱讀:潔淨局變成市政局的故事

楊慕琦打算建立市議會

1946年楊慕琦重新來到香港(按此睇楊慕琦的故事)。由於當時要成為市政局選民的門檻極高,戰前(1932年)的合資格選民只有2355人,選舉欠缺代表性及公信力,所以他一到埗便提議建立一個有自主權、代表性的市議會,以取代市政局。

他提議的市議會有30名議員,一半華人,一半洋人,當中20名為民選議員,10名由政府委任。20名民選議員華洋各半,洋人需有一名葡裔議員。政府也不是隨心所欲委任議員,而是先從一眾民選中的落選者挑選社會有聲望代表,包括工會領袖。但當時的主要工會分為親共產黨或親國民黨,對於兩者有機會參與香港政治令不少人擔心。楊慕琦主張讓更多本地華人有權投票,條件為須證明自己在1936至1941年間至少在港逗留四年,及在1945年8月後長住本港、須具備中文及英文書寫能力及不可以有任何犯罪或精神病記錄。

在計劃下政府會轉移例如差餉等部分稅項,由議會代收作為經費,務求市議會可以財政獨立。楊督指出議會需有最大自主權,並不受港督、行政局甚至立法局制肘,只會訂立條文界定職權範圍。這樣一來市議會便可以避免現時區議會被民政處綁手綁腳般的困局。

楊慕琦希望借政改建立香港人的歸屬感,讓英式民主引入香港,計劃亦得到殖民地大臣紀力治.鍾斯同意。可惜,當時香港人並不熱衷於政治,收集到的民意調查數量不多,只有百多份回覆,回覆中更有不少團體指香港人對政治無興趣,楊督也在1947年5月任期屆滿而離港。

楊督的改革得到英國同意。(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47-07-24)

繼任港督的葛量洪與楊慕琦之想法截然不同,加上後來中國政權易手,中共曾警告英國不能在香港進行民主化改革,市議會改革亦胎死腹中。

市政局選舉反應冷淡

楊慕琦計劃被取消後,市政局選舉打回戰前原型,保留兩席民選議員,在1953年再增加兩席,1956年再增加四席。五、六十年代不論是選民人數還是投票人數都很少,在三百多萬人口中只有兩至三萬多合資格選民,投票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1955年選舉更只有13.1%。

市民不熱衷政治或選舉,是有幾個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議員的立場、政治光譜沒有太大分別。當時參加選舉人士主要來自「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兩會均主張改善民生及要求政府增加公民權益,例如放寬選民門檻等議題,而且兩會均為溫和保守派,令一般市民未能投入選舉。1961年的選舉,更出現4個議席只有4人參選,故此全部候選人自動當選……

六十年代市政局選舉,候選人可以在投票站外掛上宣傳海報。(香港檔案館)

題外話,此兩會到八、九十年代變得親共、親中,後來成為香港親中建制力量。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艱難歲月,生活條件不佳令不少人只求謀生及對政治冷感。「搵食大過天」的基因深深植入那數代人之中,直到今時今日依然影響香港人的政治意識。而最致命的是選民人數太少,在未能好好代表香港人的同時,又令大眾失去受民主洗禮的機會,不少人覺得市政局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機構。

直到1967年左派暴動後,香港政府重新審視市政局選舉。在兩年後發表《地方政制改革報告書》,宣佈市政局民主化,並透過1973年的《市政局條例草案》落實改革。

民生與政治息息相關

市政局前身是潔淨局,本來就只是處理衛生事務。戰後的1946年,市政局成立委員會研究如何管理及發展香港海灘,正式擴大職權至民生議題。原來附屬市政局的行政機構「清淨署」亦改名為「市政事務處」,其下分成潔淨、徙置、花園、房屋四個小組。

同時,立法局也通過不同條例賦與市政局更多權力,包括《1960年公眾衛生及市政事務條約》、《圖書館條例》、《1971博物館條例》、《大會堂條例》、《香港大球場條例》、《道路交通(泊車及等侯)則例》等等。由滅鼠、清潔街道、管理徙置區(後來交由徙置事務處負責)、管理街市、街邊小販、到管理全港大大小小的遊樂場、公園等康樂設施、街道植樹、屠宰動物,幾乎所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市政局都需要管理。

六十年代,市政局議員到訪石湖墟。(圖片來源:圖書館)

位於新蒲崗的小販區。(圖片來源:圖書館)

1968年香港大球場。(圖片來源:圖書館)

咁,都只是民生議題,又何來政治呢?

市政局雖有自己的行政部門(即市政事務處),但總算是一個有民選成份的議會。因此在處理民生問題時也需要符合公眾期望,否則也會面對一定壓力。

例如一個市政局面對的老問題,就是衛生幫辦濫權,根據法例他們有權進入民居,引起諸多不便(請參考潔淨局的故事)。市政局對此加強打擊違法衛生幫辦,又要他們進修。

在港督麥理浩上任後,市政局在1973年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包括取消所有官守議員、增加民選議員至12席、成為法定機構,增加財政自主、推出洋紫荊局徽,主席改由議員互選產生等等。改革使市民增加對市政局了解及參與、亦令更多公民團體評論時政,不過在選民資格未有放寬下,市民仍然重視生計遠遠多於政事。

市政局紋章(圖片來源:Wiki)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1940s1950s1960s1970s

• 11 7 月, 2020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