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夜生活】的士高、卡啦OK — 七、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

常聽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紫醉金迷、夜夜笙歌不夜城。當時香港不論是年青人還是大富豪都沉醉於香港夜生活,而Disco的士高和卡啦OK便是當時最新潮玩意。

Disco 的士高

閃閃發光波波燈、強勁節拍音樂,便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流行之的士高文化。的士高文化於六十年代流行於法國,幾年後半島酒店便在地庫創辦「The Scene」碟仙夜總會,成為香港夜總會始祖。雖然位於五星級酒店,The Scene卻追得上潮流,請來了著名DJ Andrew Bull 及蓮花樂隊Louts駐場表演音樂。蓮花樂隊你可能不認識,但你一定聽過主音,香港歌神許冠傑的大名。

「The Scene」碟仙夜總會(圖片來源
蓮花樂隊。(圖片來源:明週)

The Scene 大受歡迎,使其他酒店有樣學樣增設的士高:希爾頓的Den、怡東酒店的「的士夠格」、美麗華的大班,成為香港一代潮人集中地。

後來Disco不再局限於酒店之內,而散播到尖沙咀和中環,特別是尖東廣東道更有三大Disco。包括海港城四期Caton Disco、Hot Grossip及位於Apollo 18。到80年代Tropical Disco進佔南洋中心地庫,是香港的士高盛世時期。

Caton Disco(圖片來源:MILK)

波浪頭、飛機頭、大墊膊、花裇衫、緊身褲,衣香鬢影,個個都是潮流達人。一般年輕人外,不少明星也會到Disco跳舞、飲兩杯放鬆一下:陳百強、羅文、張國榮、梅艷芳、連荷里活明星史太龍也曾到的士高流連。

梅艷芳在disco舉行生日party(圖片來源:MILK)

的士高文化興起對香港社會不論從服飾、音樂、兩性文化及傳統思想都造成很大衝擊,亦因此受保守力量批評。1980年中區一間著名的士高「Disco Disco」因被指舉辦同性戀活動而被投訴,一度被酒牌局拒絕發酒牌。的士高總經理不但需要取消「男扮女裝」活動,更要對酒牌局決定上訴到法院,而的士高也將活動原本預備的食物轉送於順利邨老人院。

DiscoDisco因有疑似同性戀活動而被投訴。(香港工商日報, 1980-07-25)

90年代卡啦OK、蘭桂坊夜總會興起令Disco慢慢衰落。

卡啦OK

的士高是因酒店大集團傳來香港,卡啦OK引入香港過程便傳奇得多,是多得「香港卡啦OK之母」劉麗萍(Apple姐)。

在未有卡啦OK前,想唱歌需要到酒廊由樂手伴奏,極為大費周章。1970年代初日本發明卡啦OK,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麗萍在日本公幹時取得卡啦OK機和唱碟經營權,並在北角開辦「雅卓」專門店。香港當時流行以日文歌曲填詞,於是她向日本取得歌曲版權,自行配上中文歌詞,成為第一代廣東話卡啦OK。

「香港卡啦OK之母」劉麗萍(圖片來源:Kono)

後來Apple姐又在尖東開設卡啦OK酒廊「大亨廊」。客人需先填紙點唱、再排隊上台唱歌,要在眾人獻唱,一不小心隨時變成「朱主席」。可是排隊唱歌方式常有爭先恐後、打架爭位情況出現,令卡啦OK酒廊成為是非之地。

為解決這個問題,Apple姐從日本時鐘酒店取得靈感,引入分房式卡啦OK,在1991年在尖沙咀開設第一間Big Echo。在全盛時期Big Echo有十多間分店,為一間卡啦OK房人們往往要等候數小時。Big Echo亦曾舉辦歌唱比賽,容祖兒、關淑怡亦由此被發掘。

第一間BigEcho(圖片來源:土撥鼠的A*Mei世界)

可惜好境不常,Big Echo受到Neway、加洲紅等競爭對手夾擊,加上2003年沙士令公司最終破產收場。

香港夜生活場所歷年來不時轉變,由disco變成夜總會、卡啦OK變成party room,唯一不變的就只有愛好五光十色的香港人。

1970s1980s香港文化

• 10 6 月, 2021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