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2

【武漢肺炎】翠雅山房改作醫療用途?饒宗頤文化館前身就是檢疫站

2020年初政府曾把翠雅山房改為隔離營。先不評論翠雅山房(饒宗頤文化館)今時今日是否一個適合作醫療用途的地方,但原來在活化成饒宗頤文化館之前,整幢文化館連同翠雅山房前身自1910年起,差不多整整一世紀都作為醫療用途,曾為檢疫站,後來改建成拘留營,再多年為傳染病院和醫院。在這一世紀不斷囚禁病人、犯人的地方,又囚禁着甚麼歷史故事?

1910-1912:荔枝角檢疫站

饒宗頤文化館最初為清政府九龍關海關關廠(今日在文化館附近山坡都可以見到刻有「九龍關界地」的界石),至1899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後,輾轉成為賣華人豬仔的「豬仔館」屯舍,但很快又停辦了,屯舍就此廢棄。

九龍關地界石。(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二十世紀初,一艘來自新加坡到港的輪船爆發霍亂,但建於1871年位於昂船洲的疫症隔離治療所,因為需要改建成軍營而關閉,時任港督盧吉已經生出購入當時已廢棄的屯舍的念頭,希望改建成疫症隔離站。

1908年,香港爆發天花疫症,於是港府馬上用$3277買入屯舍土地,將本來為棚屋的屯舍,改建為紅磚矮屋群,加建外圍石牆,成為荔枝角檢疫站,預計可以隔離1600人,而海關關廠的部分建築就成為警衛室,並於1910年完工。但檢疫站只啟用了兩年就關閉了。

1908年港府用$3277買入屯舍土地以建立荔枝角檢疫站。
1921-1937:荔枝角拘留營

被廢棄了差不多十年,因為域多利監獄爆滿和牛池灣監獄計劃擱置,於是港府又修緝了荔枝角檢疫站,成為低設防的拘留營,後來赤柱監獄於1937年1月建成,又將拘留營的囚犯運到赤柱監獄。

1937-1975:荔枝角傳染病院、荔枝角醫院

以為可以抖一抖?1937年7月香港爆發霍亂,逾千人因霍亂而死,加上東華三院病人爆滿,時任衛生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又將荔枝角拘留營加建改造成傳染病院,開出近500個床位收容東華三院病人,專門治療傳染病,例如麻瘋病,另外在上區開出200個床位以收治霍亂病人,並由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和愛丁堡大學畢業的華則仁醫生擔任院長(但兩年後就改任廣華醫院院長,光復後為私家診所醫生)。

病人在醫治麻瘋等病。(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日治時期,荔枝角傳染病院曾改名為「九龍傳染病院」,同樣專治傳染病,例如1942、43年間就收容了逾500名霍亂病人,其中近半病死。荔枝角傳染病院由光復後至1975年一直為醫院(英文名後來由Lai Chi Kok (Infection) Hospital 改名為Lai Chi Kok Hospital),經營過香港多次天花、霍亂、麻疹、痢疾等疫症;六十年代又增設實驗室;至1975年瑪嘉烈醫院(本名為新荔枝角醫院)落成,接收荔枝角醫院的大部分病人。

雖然瑪嘉烈醫院了荔枝角醫院的病人,但因喜靈洲痳瘋病院的關閉,餘下不足百名的痳瘋病人遷入荔枝角醫院;對於大量痳瘋病人突然被遷入市區,前線護士都表示不滿,更向政府提出「四大訴求」,認為應該正視痳瘋病人在市區的傳染問題。

由1965年的地圖可見Lai Chi Kok Hospital荔枝角醫院,一街之隔就是Mobile Patroleum Co Inc 美孚油廠,也就是因為美孚油廠而將這裡稱為「美孚」;三年後,1968年美孚油廠遷到青衣,同址建成美孚新邨。(圖片來源: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醫院的舊警衛室有超過一百年歷史。(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1975-2000:荔枝角醫院(精神科)、療養院

後來荔枝角醫院又改為主要供精神科長期病患者療養的醫院和照顧長期病患的療養院。2010年建成饒宗頤文化館,其中上區就活化成酒店翠雅山房。

未復修前的荔枝角醫院。(圖片來源:Wiki)

2009-:饒宗頤文化館、翠雅山房

活化後的饒宗頤文化館成為文化古雅的象徵,樹影古屋間,有人奇怪何以如此富特色的歷史建築會成為醫療用途,其實這本來就是囚禁了無數病人、犯人的「古屋」。又或者,在社區發展、瘟疫和政治下,歷史和文化就往往成為犧牲品?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武漢肺炎醫療史香港地名

• 1 2 月, 2020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Comments

  1. 【香港疫苗史】香港如何對抗天花和霍亂?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2. 【香港疫苗史】日軍與戰後疫苗政策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