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移民】50年代難民多,為此在倫敦建造小香港
1959年是聯合國的世界難民年,當時世界動盪,地區衝突及內亂不斷,引致人民流離失所。五十年代香港因中國局勢變化,數百萬希望逃離共產黨統治的人民亦來到香港,成為難民。為了引起西方社會關注香港難民問題,一班英國港僑在在1959年於倫敦中心地帶重建一個1:1的香港寮屋區模型展覽,為難民籌款。
1959年世界難民年
在1958年,聯合國大會59個國家議定在1959年6月發起世界難民年。聯合國在港成立世界難民年委員會,由施同福牧師擔任主席。諷刺的是,香港本身就是全球難民問題最嚴重地方之一,東頭村、石硤尾一帶盡是由中國走難來港的家庭,難怪施同福牧師也說:「香港居民,非常不幸,出門不遠,即可發現本世紀最大之一的難民問題。」同時,他希望報界、電台及電視多加宣傳,可以增加香港情況的曝光率。
倫敦小香港展覽
相比在報紙、電台及電視登廣告,居倫敦港人和慈善機構Inter-Church Aid and Refugee Service 則想到一個更有創意的宣傳方法——他們在倫敦中心地帶聖馬田教堂(St. Martin Field)外建造了一個1:1香港寮屋區模型,讓世界看到香港的困難之外,也可以讓人親身體驗香港難民生活。
建築物模型以香港照片作參考,並找相同物料興建,所以建築物造得很像真,也很仔細,展覽內有店舖、中文字招牌、簡陋寮屋,連華僑日報及當時宣傳衛生的「平安小姐」海報(想睇平安小姐故事按此),甚至打破了的沙煲都有,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寮屋區真正的壓迫感。除了展覽外,主辦單位亦製作單張,向參觀者解釋香港的難民情況。
評價好壞參半
整個展覽為香港籌募到6,000英鎊,是該組織籌到有史以來最多善款的項目。不少英國人均對香港這個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地方有如此落後一面感到驚訝,不過亦有人有不同想法,有兩名老婦人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此活動令人覺得討厭,更指為何要關心難民(“Why Should we worry about them?”),又反問香港人為他們有甚麼貢獻(“What are they doing for us?” )。
英治時期,香港是亞洲的第一避難港,不論是日軍侵華、國共內戰、大飢荒、文化大革命、越南戰爭都令一批批難民來港過渡、定居。現在香港有難,香港人又何去何從?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