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高街鬼屋】香港精神病院的故事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因為華洋雜處的歷史,留下不少鬧出鬼故事的百年古跡,像《咒》一般的年輕人作死靈探故事俯拾皆是。其中1891年落成的高街鬼屋,雖翻新後拆得只剩下外牆,其鬼談仍在民間口耳相傳,鮮少人知道其歷盡香港一個世紀精神科創建史。為甚麼一座精神病院會變成鬼屋?讓我們從頭說起。

19世紀至20世紀中,因病菌感染而引起的譫妄症在港相當流行,患者會因而精神錯亂,出現幻覺及妄想症徵狀。同時,在水手和軍人間流行的梅毒也會上腦引發各種精神疾病。然而,時人普遍歧視精神病人,港府亦無意發展香港醫療,外籍精神病患會被短暫收監於中區,然後盡快遣返回國治療;華籍病患則任其自生自滅,或被以鐵鏈鎖於東華三院地牢癲人房,暗無天日, 遣返家鄉,沒有機會接受任何治療。

直至1906年,香港立法局(立法會議的前身)通過《癲人院條例》(Asylums Ordinance),規範精神病人羈留及照料形式,華人病患才得到較為人道的對待。

1891-1939 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

高街鬼屋原為國家醫院(香港第一所非軍用公立醫院,現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位置)的外籍護士宿舍,1891年落成,坐落於高街2號。宿舍樓高3層,建築富有古典巴洛克風格,屬維多利亞時代,由外可見兩行排列整齊的拱門,內有寬闊的拱形遊廊,外牆為粗糙切割的花崗石,增強視覺效果。為適應殖民地熱帶氣候,屋頂是採用中式的瓦片斜尖。

同年,首間華人精神病院亦於鄰近的東邊街與高街交界落成(現東邊街美沙酮診所位置),在《癲人院條例》通過後與高街盡頭的外籍人士精神病院(現戴麟趾康復中心位置)合併為域多利精神病院(Victoria Mental Hospital),附屬於國家醫院。由此,高街鬼屋與精神病劃下不解之緣。

1898年的外籍護士宿舍
英國國家檔案館中的舊相片
十九世紀的名信片亦有相關建築物
1939-1941 精神病院女病房

隨中日戰爭越演越烈,難民不斷湧入香港,域多利精神病院早已人滿為患,外籍護士宿舍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因此大樓同樣被稱為精神病院,民間將兩院合稱為「癲狂院」,員工避諱,稱其為大院。至此,域多利精神病院擁有四個男病院及一個女病院,合共84張病床,以及一位非全職普通科醫生,離精神科在港得到重視仍有一段距離。其一大原因是港府認為難民不過短期逗留,人口終會回落,另外,醫院無法照料的病人將轉交廣州芳村的惠愛醫癲院作中長期治療,因此政府不認為當時有興建大型精神病院的必要。

1941-1945 日軍刑室

日佔時期精神病院一度空置,未有確實記錄顯示日軍如何運用該建築物,但有傳日本憲兵長駐該地,以地牢為訊問華人的刑室,華人死亡人數不計,以對面的佐治五世公園為亂葬崗。也許正因如此,曾改為車庫的地下空間後來成為傳遍互聯網的不祥之地。那麼,到底高街鬼屋有沒有鬼呢?

1945-1961 華人女子精神病院

重光後正式成為西營盤精神病院,故此高街鬼屋現時亦稱為「舊精神病院」。當時病院有200張病床,因鄰近香港大學,成為港大醫科生實習必到之處。醫院人丁興旺,數本記載高街歷史的書籍如《戰後香港精神科口述史》和《香港中西區地方掌故》都提及戰後曾在內工作的醫生、護士和工友不曾聽過病院鬧鬼。因此「高街鬼屋」之名該是六十年代才有的。有護士憶述當年的病友尚算「有禮」,從不騷擾別人,因此網上流傳現仍能聽到病人以頭撞牆以及慘叫的真確性仍有待考證。

鬼不一定有,卻有過兩位名人。其中一位是名門之後——何東的女兒,唯是哪一位千金則不詳,一位護士記得當時這位病人有工人照料三餐,後來病癒就出院了;另一位則是鼎鼎大名的香港精神科開山祖師葉寶明,葉醫生曾為香港引入新式治療方式法,如使用胰島素令病人昏迷,或以鋼針經眼球插入進行腦切斷手術,名震中外。

葉寶明醫生
1961-1971 日間精神科門診部

隨著香港戰後各方面迅速發展,六十年代人口突破300萬,現有精神科床位早已不敷應用,加上中國政治情勢已漸漸不容外人北上醫病,因此香港首位耳鼻喉科醫生周錫年爵士;香港總商會主席Ronald Dare Gillespie (二戰時曾被關入集中營);第一位華人醫務衛生署長楊國璋醫生(曾被日軍單獨審訊及毒打兩個月)向港督葛量洪提議興建新精神病院。當時全亞洲首屈一指的青山精神病院終於1961年落成,高街華人女子精神病院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擴建部分在1969年改作聯合書院高街校舍。

楊國璋醫生
70年代的精神科門診

1971-2001 高街鬼屋

1971年始建築物被空置,校舍也同時遷出,精神科發展重心全移至青山精神病院。荒廢建築總容易引起幻想,民間頻頻傳出高街鬼屋秘聞,引來不少年輕人夜間靈探,尤其是鄰近的港大學生。據其憶述,內裏不見鬼,唯見一大堆針筒。推論空置鬼屋成為道友聚集之地,期間兩次大火也可能因「追龍」所致。大火燒毀大部分木材建成之主樓,部分屋頂塌下,則面向東邊街及高街的外牆及長廊倖存。

已荒廢的高街大樓
2004年電影《江湖》在高街取景

2001 -: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2001年,政府決定將舊精神病院大部分拆卸,只保留花崗石立面以及L形遊廊,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面向東邊街。其上的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樓高9層,為居民提供各式文娛節目及社區支援服務等。2015年病院成為法定古蹟。

總而言之,追查紀錄,高街鬼屋秘聞鬧得沸沸揚揚該也是網絡之過,使得人們往往只顧在牆外感受陰風,錯過建築所見證的百年精神病歷史。然而,政府履行外牆主義,原地保留外立面,內部徹底改造,亦為使鬼屋之命遠大於舊精神病院一重要原因。保留肉眼可見的外在確實是保存城市記憶的方法,然而,歷史建築所承載的時代生活,留在已煙消雲散的內裏。

中西區古蹟

• 11 8 月, 2022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