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匯豐銀行】自由出入滙豐的「事頭婆」

正如《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中》所說,屹立在港超過150年的滙豐銀行,連總部大樓也來到了第四代。滙豐與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小市民一直見證它的發展,就例如唯一一位能自由出入滙豐大班房,歷年大班都稱她為「事頭婆」的傳奇報販麥儉女士。

麥儉和她的報檔是滙豐總行門外的「標誌」,她在中環經營報檔及派報紙近半個世紀,除了周日她每日由半夜3、4時到利源東街取報紙,之後開始派發,做到黃昏,風雨不改;雖然有丈夫幫忙(到九十年代因為丈夫健康欠佳,改由四名子女在空餘時間幫手),但摺報、派報、看檔、記賬的主力仍是她。事實上報檔是由麥儉的外婆開始,當時它已位於中環,送報服務也覆蓋滙豐總行,後來才由麥儉的媽媽接手,並在退休後由她接手,直至2014年左右麥儉才因病退休。

可以出入匯豐銀行大班房的報販麥儉
與滙豐結下不解之緣

麥儉每日大約7時會到滙豐總行,準時由39樓開始由上而下,將報紙送到各層各部門的接待處或職員工作枱上,全程要走三、四趟才能派完,一派便是兩小時。麥儉二女Maisie指媽媽記性好,滙豐那位職員坐哪裏全部記得,自己在她生病時代為派報,結果找不到某人坐位,反而要打電話問媽媽。

麥儉彎腰拉着一「車」報紙的身影為員工所熟悉,滙豐的外籍高層如前亞太區策略部主管Mark Kennedy,因為麥儉丈夫姓李通常稱呼她作李太,本地熟客就會暱稱她做「事頭婆」。麥儉在滙豐總行的地位確實無與倫比,幼子Albert說:「她show個pass就可以進出各層樓,金庫都去過,工作人員都識哂,好多時連pass也不用出示,甚至34樓滙豐大班房都可以去,只得她獨有。」派報紙能派到機構禁地,可見其地位超然。

麥儉在1971年的滙豐通行證(圖片來源︰信報)

滙豐上下早已視「事頭婆」為旗下一員, 不但年報有介紹,連周年誌慶和聖誕party也邀請她參加;而滙豐內部定期會在同事之間發掘及表揚無名英雄,在數年前, Mark Kennedy指麥儉每日送來《金融時報》和《南華早報》,這肯定有助他分析滙豐的策略,就選了「事頭婆」做「無名英雄」

滙豐更拍下賀獎短片在內部播放,拍攝當日Mark Kennedy在事前沒通知下拿着鮮花和朱古力向「事頭婆」道謝,更說:「誰在滙豐工作都會認識李太,她在銀行外賣報紙48 years(時約2013年),比現時滙豐總行大樓(第四代)還要久遠,也比我31年的銀行職業生涯更長。」

Mark Kennedy送花予麥儉(圖片來源︰信報)

除此之外,滙豐更曾大力幫助麥儉。原先她的報檔是在皇后大道中5號衡怡大廈外,但大廈1997年重建後路面比以前窄,麥儉想搬去滙豐那邊,便開口請滙控主席龐約翰(John Bond)幫忙。他在1998年親自去信政府部門,表示同意讓她的報攤在總行門外擺檔,這封信促成「事頭婆」成功搬到現址,麥儉一家一直對此心存感激。

舊時代的人情味

「事頭婆」在皇后大道中一帶人緣甚佳,亦視客如朋友,上班族乘的士忘了帶錢她會代付,雨天借傘給對方,更有客人可月結或年結。她曾說:「佢哋畀幾多收幾多」,自己從不計較。

網台D100創辦人、外號「大班」的鄭經翰指自己在九十年代認識她,「平日見面會打招呼、傾吓偈」。而滙豐很多職員都喜歡與她「打牙骱」,有時還成為朋友,連鄭海泉(2005至2009年任滙豐亞太區主席)有時路經也會停低與她聊天。

而其實有着英文名Rosa的麥儉本來不懂講英語,但Albert指她的自學英文「外國人總是聽得明,大家溝通到。有人退休返英,回港都會去跟她打招呼,連他們的第二代也會去找媽媽,過時過節更送來禮物。」所以Albert從小就覺得滙豐總行的人情味很濃,說「之前媽媽病了,不只滙豐的人,附近其他銀行的人和熟客都來問候。」

撒手人寰 眾人懷念

年屆80歲的麥儉晚年罹患肺癌,在2016年初辭世。家人於3月5及6日分別為她設靈及舉殯時,銀行界猛人亦有出席悼念,例如恒生銀行行政總裁李慧敏。李慧敏和麥儉都是天主教徒,她憶述自己是在1973年於滙豐工作時,與派報紙的麥儉變成好朋友;而在彌撒進行時,李慧敏也跟着詩班同唱聖詩, 送別好朋友的最後一程。

但「事頭婆」的傳奇報檔隨她離世,也注定第四代之後就要終止,因為政府政策規定牌照只可轉名一次,這一點麥儉生前已經知道,亦慨嘆無奈。接手的Masie原本在旅行社工作,但明白報檔是媽媽的畢生心血,所以也願意4時起床,由九龍坐巴士到中環開檔,派報紙到9點收檔才去上班;而當被問到日後是否想如媽媽一樣,破格獲滙豐特別通行證,Masie表明覺得不可能,因為「事頭婆」的地位是由皇后大道中的人情味一點一滴積聚得來的。

報檔由次女Masie(右)接手,旁為大家姐綺玲(圖片來源︰信報)

匯豐銀行

• 7 4 月, 2022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