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城市規劃】正在消失的臨時小販

環觀我們生活的香港,有不同的臨時小販市場,在城市內的不同角落發光發熱。有的為人提供價廉物美的三餐溫飽,有的則是協助本地設計專才實現夢想,有的更成為該區一代人的回憶地標。三個「臨時」了四十年的臨時市場,見證着香港滄海桑田,它們現時又被如何對待呢?

深水埗「棚仔」:盛載一代製衣業發展的回憶

棚仔內的布販,在四十年前本來是在汝州街擺賣布匹,後來因深水埗興建地下鐵的工程,在1978年被安置落戶於現時荔枝角道與欽州街交界的現址。多年來布販豐富的經驗知識,協助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的本地設計師,亦成就出一件又一件本地大小表演中的霓裳羽衣。這裡見證着香港成衣製造業和時裝設計的發展,可惜與香港共生共存的棚仔,縱使只得四五個籃球場大小,也逃不過「盲搶地」的催命符。

不過棚仔布販們堅持着「山不轉路轉」的精神,透過有心的顧客與民間專業人士及學者合作,積極研究如何利用通州街天橋底,發展屬於香港的時裝基地,重新振興香港的設計產業,建立「香港設計,香港製造」的核心價值。他們在鑽研發展計劃建議時,同時也積極接納區內需要幫忙的弱勢社群,讓無家者、家庭主婦也可擁有一技之長,靠着自力更生作出貢獻來共同幫助、共同得益。這個「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民間方案,更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年度銀獎及澳洲Wendy Sarkissian Award「勇氣與社區參與獎」。

棚仔的民間規劃方案獲得獎項,但政府卻視之不理。(圖片來源:香港01)

只可惜,與當年利東街民間提出的「啞鈴方案」一樣,「棚仔」推動社區凝聚、傳承布藝設計工業的方案沒有被政府採納並共同推行。而部分經營了三四十年的布販,亦因只持有助手牌,至今仍未被政府承認他們的地位。可諷的是,政府在今年初提出的深水埗「設計及時裝基地」,稱作是用來培育香港新晉設計師和發展深水埗布藝及設計中心旅遊業為主,基地會交由「香港設計中心」負責營運。據商經局的說法,項目預計2023至2024年落成 。看似全面的計劃,其實就是「棚仔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的「離地」「所謂高端」版本,實質是窒礙了民間專才及設計專才彼此互助交流的機會,亦沒令當區的基層有所得益。「棚仔」日後何去何從,仍然沒有一個早應得到的公允交代。

棚仔亦是時裝設計界的必到之處。(圖片來源:Wiki)

觀塘物華街:鐵皮屋堆疊的小店情感

2007年開始的觀塘重建計劃,令裕民坊至月華街中間所有舊有建築消失。整個清拆區域內,鐵皮屋大概算是最有觀塘特色的一環。那麼鐵皮屋究竟是怎樣來的?鏡頭轉到1978年。當年市建局因應觀塘裕民坊一帶的小販難以管理,也滋生了衛生同交通阻塞的問題。所以便打算把約145檔小販遷到物華街的舊籃球場,作12個月的臨時市場。不料,市場一臨時便臨時了30多年。

鐵皮屋內盡是街坊商鋪,集中販賣日用品及衣物,款式基本實用且價廉。入內走廊短窄而滿盡曲折,從十字路口那方入口進去,光猛的街景與陰翳的鐵皮屋形成強列對比,再往裡面一點走,空間稍喘,有一個像是小中庭的位置,微弱的陽光從頂部鐵皮的隙縫中窺視屋內環境,然後在凹凸不平的泥石地著陸。

市場內也有數名露宿者,在小販收檔後便身兼保安及清潔,而小販內也打賞一下露宿者,成為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雖然市場內的環境設施十分簡陋,並沒有廁所、獨立水喉、垃圾房,甚至沒有上蓋。而附近龍蛇混雜,治安也不好,但無可否認小販市場卻體現出觀塘的人情味。

還未清拆時的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圖片來源:港識多史)

由於觀塘重建計劃,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大部分的小販在2014年的農曆新年被收回,市建局也做不到當初「無縫交接」的承諾。不久,部分攤檔在同仁街的小販市集重新營業。可是同仁街的小販市場不但在設計上不通風也沒有冷氣,而且也遠離舊街坊,人流稀少。不少小販生意大跌八、九成。這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飽受批評的同仁街小販市場。(圖片來源:ulifestyle)

尖沙咀海防道:茶香混合豬扒包、牛丸麵的草根滋味

那是一個尖沙咀還未是滿街藥房的時代,1978年,本來在北京道擺賣的小販紛紛遷入海防道的臨時小販市場。這個只有一層的臨時市場,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面有花檔、清真肉檔、蔬果檔之外,更是不得不提數個讓人回味無窮的粥檔、茶檔、麵檔等。不過政府亦曾以「臨時」為名,指不得加裝冷氣,不過稍遜的用餐空間,仍無阻一眾食客特意來覓食。

政府將在今年11月進行海防道臨時市場的第3期改善工程,預計不少攤檔也要在2020年才能重歸這個鬧市中的草根美食大本營 。希望改善工程後的這裡風味依然,最重要的是依然能見到一個個熟悉的面孔,為你用瓦煲沖泡香醇濃郁的咖啡奶茶、烹調着令人食指大動的牛丸麵配辣油、豬扒包、咖央多……

有很多美食的海防道臨時小販市場。(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wetoasthk #港識多史

建築史本地遊飲食

• 7 9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