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廣東話】「收皮」原來唔係用嚟鬧人?!

作為一個香港人,相信對「收皮」的意思和用法也很理解。若然你不知道的,根據全能的《香港網絡大典》,「收皮」是「香港較粗俗的用語,意思是叫人住口或滾蛋,近似『收檔』。」不過,叫人收皮我哋就叫得多,箇中的來源又是甚麼呢?會不會如我們小學雞時叫人collect skin一樣,是跟皮膚有關?

當然不是啦,「收皮」是其實來自香港早期的賭檔——番攤。

晚清時的番攤賭檔。(圖片來源:Wiki)

正所謂「小賭怡情,大賭變李嘉誠」,世人對賭博的熱情在各地賭場均可見,香港人亦當然不會例外。開埠早期的香港,今期流行的不是六合彩,不是賽馬,也不是打麻雀,而是番攤。吓?番攤?放心,即使你未玩過番攤,也會看過,因為在古裝劇中以一根竹枝、幾粒類似圍棋作賭具的就是番攤了。

外國人眼中的番攤。(圖片來源:STATE LIBRARY VICTORIA)

番攤由賭場做莊,賭具是簡單的「攤子」。通常「攤子」都是細細粒的物體,方便莊家一手抓起,例如:銅錢、骨鈕、瓷片,甚至蠶豆都可以。首先,莊家會抓一手攤子放入盅或碗內,當大家買定離手後,便開始把攤子四個一組(一組稱為一「皮」)地用竹枝分好,這個動作稱為「行皮」。亦因如此,到最後一組時便叫「收皮」,所以起初「收皮」是「完結」的意思。到後來當有警察搜查非法賭檔時,「睇水」的人亦會大叫「收皮」,好讓大家能「走鬼」。(有趣的是,「收皮」其實與今日的「GG」(Good Game)有一點相似,不知日後「GG」會不會有一個比較粗俗的用法?)

至於番攤是如何用作賭博的呢?當荷官抓完最後一皮時,如果淨下一粒攤子便是一攤,兩粒叫兩攤,三粒叫三攤,完整四粒便是「開四」。如果賭客買中了淨下攤子的數目,便可獲得三至四倍的回報,到後來還有「念」、「角」、「三門」等玩法。

除了「收皮」之外,番攤還產生了不少廣東話俚語,例如我們常常講的「揸流攤」,這是源於在一些大的攤館,莊家會有助手協助「行皮」,但為了協助莊家贏錢,有些助手會「出千」,那就是「揸流攤」的由來。

不過在1867年,港督麥當奴開徴賭博稅,比較正規的攤館首當其衝;而地下的字花、牌九和骰盅等等的賭檔承勢而起,香港的攤館便開始沒落,但時至今日在澳門仍有番攤可賭。

即使經歷賭稅和禁賭,番攤仍然在地下世界存在。(圖片來源:香港華字晚報, 1937-09-28)

不論是小市民也好,政府也好,都應該只有節制地參與賭博。下下All In ,你估你係「賭神」高進咩?!

賭俠叫你All In一萬億你跟唔跟?當然不了,傻的嗎? (圖片來源:YouTub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哋新書《香港柒錄》已經喺各大連鎖書店上架喇!

想睇更多香港歷史故事? 歡迎同時緊貼追蹤我哋嘅

【Facebook – 刊登最新文章及城中熱話】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 – 過去精選文章分類索覽】
www.wetoasthk.com

【IG – 互動IG Story多史旅行團】
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廣東話賭博史

• 20 10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