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2

【香港保衛戰】曾經政府為人人有豬咀,生產香港製造防毒面具

今時今日,擁有一個防毒面具似乎都是人之常情,無論是3200、6200的半面式豬咀,還是6800 full face,香港人都認識到不同防毒面具的用法和功能。但原來早在三十年代,為了推廣「一人一豬咀」,殖民地政府大批買入英國防毒面具,又研究在本地生產軍用防毒面具,更成功生產出通過檢測的合資格防毒面具。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毒氣作武器後,作為防禦工具的防毒面具亦都應運而生。三十年代,中國國軍意識到日本可能會以毒氣進攻,因此在中山大學開始研究防毒面具製作。1933年,與廣州政府關係密切的港僑國醫聯合會主席呂哲公到中山大學考察後,在香港文咸東街振威鐘錶行作陳列室,是香港人首次接觸到防毒面具。

>>延伸閱讀:【武漢肺炎】由口罩防沙士到面罩抗警暴<<

香港人開始認識防毒面具。(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1933-03-17)

防毒氣成為防禦目標

自三十年代中,太平洋局勢惡化,香港政府將「防毒」定為防禦目標之一。當時政府估計,若敵軍空襲毒氣彈,香港可能在三小時內變成死城。面對潛在危機,政府立即行動,第一步是先加強市民的防毒意識,邀請上過一戰西線戰場的軍醫杜肥醫生主導,與駐港英軍、聖約翰救傷隊及護士協會舉辦防毒講座,杜肥醫生非常熟悉毒氣戰,更建議全港每人一罩,亦需要有防毒藥物的儲備,就像很多人家中曾經有豬嘴和生理鹽水一樣。

杜肥醫生好猛料!(圖片來源:天光報, 1935-10-15)

港府亦遵循杜肥醫生的建議,1935年購入一批英國面罩,翌年於防空計劃中訂明希望香港能做到「一人一罩」。但舶來品價格高達30至50元一個,一般市民根本負擔不起,因此政府開始研究本地生產,香港商界又打算效法廣州,自行生產防毒面具支援國軍,謀取利潤,雙方就這樣一拍即合。

橡膠廠製防毒面具

但由零開始設立防毒面具工廠相當費時,所以政府決定分工進行,善用香港的輕工業根基,由橡膠廠(例如馮強橡膠鞋廠及香港橡膠廠)生產橡膠面具和防毒藥粉罐,其餘的機械部分、氣管等則在外國訂購來港組裝。

由馮強橡膠廠的廣告可見其業務很多元化。(圖片來源:香港華字日報, 1938-04-28)

三十年代的馮強橡膠廠。(圖片來源:Weshare)

自行生產防毒面具初期,橡膠廠面對不少技術困難——例如用作生產膠鞋的橡膠不夠堅固,亦無法隔絕芥末氣體、難以尋找「青銻」原料、缺乏處理面罩剪裁經驗,難以配合華人面型。因此殖民地政府為橡膠廠找來防空處的外國專家,為橡膠廠提供技術支援,最後兩間橡膠廠均成功生產出Made in Hong Kong的防毒面具,更通過政府檢測。

製作防毒面具唔容易。(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37-10-24)

成功生產防毒面具後,馮強橡膠廠在港九設陳列室,方便市民購買面具。每件面具售價8至13元,雖然比外國貨便宜得多,但一般市民其實仍難以負擔。生產線方面,馮強聘用了約250名工人,包括數十名女工,負責剪貼橡膠面、安裝鏡片及品質檢察等較仔細的工作;亦有德國化驗師負責生產藥粉罐,後來由本地化驗師接手生產。製作一個防毒面具需要120個工序,面具亦依其耐用程度分為軍用及民用。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中日爆發全面戰爭。為了支援國軍,橡膠廠日夜不停地生產防毒面具,務求盡快送到前線。特別是1938年廣州淪陷之後,不少國軍原有的防毒面具廠停止運作(亦有部分搬到香港繼續運作,例如搬到北角七姐妹道的堅民公司),加劇香港防毒面具的生產負擔。

政府提供補貼,到警署購買防毒面具

為追趕一人一面罩的目標,香港政府多次向英國採購防毒面具,優先分配予陸軍部、防空、醫護等前線人員。前線人員分配後,政府亦向市民提供補貼,讓他們以低價2元購買,市民只需要在各區警署領取申請表,填好後便能在警署換領防毒面具。

市民去警署可換領防毒面具。(圖片來源:大公報, 1940-01-13)

政府希望一人要有一罩。(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1937-08-05)

(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39-12-08)

雖然最後在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防毒面具似乎無用武之地,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在戰時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表現。

日治時期日軍軍事史香港保衛戰香港製造

• 18 2 月, 2020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Comments

  1. 【香港選舉】在危難中舉行的香港選舉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2. 【香港服裝史】戰前女士穿甚麼?由Watershed 重演相片說起長衫歷史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