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2

【香港風災】丙午風災與投石號紀念碑

不知大家在旅行時有沒有發現,在世界各大城市或多或少也有幾個宏偉的石造紀念碑,倫敦有1666年大火紀念碑、華盛頓有華盛頓紀念碑、台北也有二二八紀念碑,而香港就好像只餘下和平紀念碑仍在中環鬧市中心。

曾幾何時,香港街道上不難發現一座座紀念碑,包括原位於佐敦加士居道的投石號紀念碑。

香港大多紀念碑都是用以紀念曾在港服務的英軍,唯獨投石號紀念碑是紀念在1906年風災死亡的法國海軍,為何一個英國殖民地會為法國水手立碑呢?這要由當時國際局勢及法國軍艦「投石號」(Fronde)的故事說起。

1910年代投石號紀念碑,旁邊便是拔萃女書院。(圖片來源:Nation Archives)
投石號損毀情況。(圖片來源:法國駐港領事館)
1906年丙午風災

1906年9月18號早上,香港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這個颱風來得極快,令天文台未能準確發出預警,只能在風暴已到達時發「嗚風槍」警告香港居民。可是不論是海面巨浪拍打路面,還是雜物在街上飛舞的聲音,都把嗚風槍槍聲淹沒過去。

暴風來得快也去得快,在中午12時10分便已離去。短短幾個小時內,這個後來名為「丙午風災」的災難幾乎把維港兩旁建築物拆去,海上情況更惡劣,共有二千多艘漁船及600多艘輪船沉沒,天星小輪、英國軍艦鳳凰號,甚至加拿大、德國、美國的輪船都不能倖免,「受害者」還包括經過香港的法國魚雷艇投石號。

據說投石號當時正拯救海上一名華人,被另一艘失控輪船攔腰撞擊,船體差點便斷開兩截,導致5名法國海軍死亡,20人受傷。而整場風暴,香港約有15,000人死亡,佔當時人口4至5%。

丙午風災時情況。
救援人員在打撈投石號
丙午風災後的油麻地海旁。

事後,不少人就天文台未能及時發出警報而追究責任,港督彌敦也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跟進。原來,天文台在1906年設備不足,只能依照氣壓計等簡單工具及來自馬尼拉的氣象預報作出天氣預報,所以未能及時通報。結果任職24年的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被迫離職,港府亦為天文台增加資源,以防事件再發生。

投石號紀念碑

丙午風災中各國都有船隻及人員損失,為甚麼香港要特別紀念法國海軍的蒙難者呢?首要因素固然是天文台有過失,令法國官方有人員及財務損失,香港政府難辭其咎。

另一個因素則與國際形勢有關,英國與法國這對鄰居,自古以來便亦敵亦友。來到19世紀,他們有時會合作(例如克里米亞戰爭);但時不時在非洲、亞洲的殖民地之間有磨擦,尤其是北非埃及、摩洛哥一帶隨時擦槍走火。

不過來到1904年4月,兩方為面對德國威脅決定簽下《英法摯誠協定》,就各地衝突達成協議。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自然不希望與法國有任何衝突。因此一班英籍市民便集資,由遮打爵士「包底」,興建這座由花崗岩建成的巨型紀念碑。

1950年代投石號紀念碑 旁邊是戰時的防火水缸。(圖片來源:Gwulo)
石碑由在港英國人集資捐獻。(圖片來源:港識多史)

1908年5月14日當局在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舉行投石號紀念碑揭幕儀式,出席的有港督盧吉、法國駐華大使、兩艘法國炮艦(Argus號和Aiger號)的水手及法屬印度支那東京(今越南河內)駐紮官的女兒等等。儀式上,盧吉發表演說,說明丙午風災為香港帶來嚴重破壞,幸得大英帝國各地協助及特別提到法屬越南的資助得以重建。

投石號紀念碑開幕典禮。(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5-15)

及後,他提到英法過往雖然有些衝突,但兩個不論本土還是殖民地均相為鄰,兩國維持友好關係十分重要。

1930年代投石號紀念碑時,華人在慶祝新年。(圖片來源:Gwulo)

遷移投石號紀念碑

投石號紀念碑落成後,由於外形像一支筆,所以被稱為「石筆」。自此成為小孩玩耍、爬上爬落及遊人「打卡」的景點。同時,九巴也有一條10號巴士線由尖沙咀碼頭前往紀念碑,這條短短的巴士線以較小型「百福」車輛行駛,以穿過較狹窄街道,也是巴士司機考牌路線之一。

10號巴士線(圖片來源

1969年石碑因加士居道擴建工程而要搬遷到香港墳場,由於石碑太高,工人需把石碑分成數十塊,到香港墳場才重新組裝。

現時投石號紀念碑與「維新塔爾號紀念碑」及「高欄島事件紀念碑」放在一起,在墳場形成三條石筆眾集的情況。

右邊的便是投石號紀念碑。(圖片來源:港識多史)
投石號紀念碑搬遷。(華僑日報, 1969-02-07)

國際關係天災油尖旺區跑馬地墳場

• 17 3 月, 2021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Comments

  1. 【 香港墳場】追念先賢的同時也可以學習香港歷史?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2. 【香港風災】丙午風災令天文文台長落台 |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