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港識多史 x 讀白】養生其實可以好簡單!

「藥箱都變成首飾箱啦!」這句經典的廣告口號從美魔女米雪姐姐口中出來,彷彿在提醒著人們養生的重要性。現在的香港人,有錢的會買為數不少的營養補充品來保護自己;窮的呢?則只希望每日可以多睡幾個鐘,好好保養一下自己個肝。

現代人的養生之道,正正反映出香港的貧窮懸殊差距。但在以前呢?在物質還未富裕時,保持身體有充足的營養,已經是養生的最大目標。那麼戰後香港人又有什麼養生的妙法?

煉奶和維他奶竟然是兒童營養補充恩物?

在戰後的香港,物質十分缺乏,而且人們的身體質素亦很差,營養不良的問題在嬰兒和兒童身上更是顯然易見。由於母親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導致部分母乳並不足夠,鮮奶又昂貴,而奶粉又未普及(但香港市民可以從保良局、教堂等慈善機構獲得奶粉),令到香港的BB食不飽,養不肥。

這個時候,煉奶便是一個相對便宜的營養補充選擇。煉奶其實就是把鮮奶加熱殺菌,然後加上砂糖延長保質期。雖然現在看來糖份過高並不健康,但煉奶所提供的脂肪、蛋白質和維他命足以提供嬰兒發育所需。除了直接沖來飲之外,當時的人甚至會加煉奶入粥水、水果和肉類上食用。

當時的煉奶廣告也是主打補足營養(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61年)

「伴我開玩笑,悶了相約見。年月裹頭天天笑未停。」Stand by me的唔止是維他奶的廣告歌,更是實實在在的為香港小孩提供營養近80年。商人羅桂祥創立維他奶的時候,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眼見香港人日漸消瘦便打算售賣豆奶產品以作鮮奶的替代品。當時每支只賣6仙,但第一天銷情並不理想,只賣了9支。

維他奶的售價夠貼地,大受一般觀眾歡迎(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63年)

戰後,維他奶重新上路,除了在1953年引進高溫消毒,無需冷藏亦可保存。而且維他奶亦開始塑造健康的形象,在宣傳豆奶有豐富的蛋白質「令你更高,更強,更美」以外,又會舉辦維他奶先生選舉和到學校派豆奶。形象正面,加上售價便宜(1963年每支售2毫,新產品麥精都只售3毫),成為了數代人的營養補充品。維他奶,又點止汽水咁簡單。

>>延伸閱讀:【香港飲食史】阿華田也是營養補充品?<<

「日日好身子,一杯保衛爾」

小朋友可以飲奶解決營養問題,大人呢?大人就可以飲牛肉。牛肉茶一開始是本地產物,是用牛肉、牛骨煲湯,再加上蔥花調味。可是用牛肉煲湯對於物資貧乏的香港來說好像有一點奢侈,所以用牛肉調味汁開水沖的牛肉茶便應運而生,最出名的莫過於來自英國的保衛爾牛肉汁。當時的香港人不少人是以體力勞動為生,辛勤過後到大排檔叫一杯牛肉茶,加少少胡椒粉辟味,便是最好的體力補充。

時至今日,香港一些舊式的冰室和茶餐廳仍然有牛肉茶賣。不同的是因英國瘋牛症,保衛爾已改用酵母製造,沒有牛肉成份。

保衛爾的廣告與現時的大隻奶粉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56)

暖笠笠的蛇王

香港冬天的天氣又濕又凍,但大部分市民均是窮苦人家負擔不起暖氣,因此吃蛇便是他們冬天保暖的好選擇。香港常見的蛇羹多由三蛇(飯鏟頭、金腳龍、過樹龍)熬製,有時也會有三索線及百花蛇,共稱五蛇作羹。加上雞絲、木耳、冬菇等入羹,便成為了最常見的太史五蛇羹,有治癒風濕痺痛、舒筋活血的作用。

50、60年代的時候,每碗蛇羹只賣一蚊至兩蚊,不但可以在蛇店吃,一般酒樓也有售賣。除了平民化的蛇羹外,酒樓更有較名貴的蛇宴。「黑鵝絲燉五蛇」、「酥炸五蛇丸」、「生炒五蛇絲」等等,每席40至100元不等。

食蛇文化除了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一員之外,更在香港發揚光大不少北方人、日本人在港初嘗蛇羹的滋味。也許現在我們冬天已經不需要食蛇保暖,而我們也更喜歡碗仔翅,但不少蛇王還是在城市中的一角炮製熱辣辣的蛇羹。

有些蛇宴會配上貓肉及烏雞,合稱「龍虎鳳」。(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54年)

飲維他奶同食蛇羹來養生現在看來已經是天方夜譚。不過在以前,卻是唯一的選擇。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歡迎同時緊貼追蹤我哋嘅
【Facebook – 刊登最新文章及城中熱話】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 – 過去精選文章分類索覽】www.wetoasthk.com
【IG – 互動IG Story多史旅行團】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醫療史飲食

• 10 12 月, 2017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