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每年的11月11日都是紀念戰爭死難者的和平紀念日,而非什麼消費的「光棍節」。香港自1919年開始便有和平紀念日相關紀念儀式,時至今日每年11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香港退伍軍人聯會都會籌辦追思紀念會。
在百多年的和平紀念日之中,不乏特別時刻的日子,也曾經有英國王室成員前來參與,現在和大家一一回顧。
關蕙農為其中最知名的月曆牌畫家,他的曾祖父關作霖曾跟隨英國畫家錢納利學習西洋畫技巧,是廣州著名的外銷畫家。關蕙農自己亦熟悉中國水墨畫及西洋畫,擅長繪畫少女型態,他為廣生堂設計出「雙妹嘜」打響名堂,及後為不少商家繪製月曆牌畫。
龍華酒店過去不但是「一家大細」的郊遊勝地,更是上一代香港人的回憶之地。小朋友會在兒童遊樂場玩樂,看孔雀、鸚鵡和猴子,而父母則會在另一邊打麻將,一個下午所開的麻將桌可達200多桌,更有供年輕男女跳舞的舞池,人山人海。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曾兩次來港,1975年她首次來到這個被譽為「東方之珠」的殖民地。1986年十月,英女王再次訪港,亦是女王最後一次踏足香港。這次來港之前,女王先是受邀訪問中國,由北京順勢而下,遊過西安、上海、昆明及廣州,期間曾登上長城、參觀兵馬俑,會見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結束訪華行程後女王伉儷乘王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去到香港新界印洲塘休息兩晚,才正式訪問香港三天。這三天普世歡騰,所到之處必是人潮不斷,新聞報紙無一不在追蹤女王。正因如此,我們能夠完整地重溫女王這趟香港的三日兩夜之旅。
1974年,香港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首次花燈晚會,主辦單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 — 香港旅遊業協會、尖沙咀街坊會、銅鑼灣街坊會、東區民政處、市政局(2000年前負責港九市政的議會)共五個機構。香港旅遊業協會更捐出一萬二千元作資金,然而旅遊業協會如此「大手筆」的原因,其實是想保留香港的中華文化。
很多英國人和香港人生命中唯一的英國君主就是伊利沙伯二世,對上一次香港經歷英國君王離世已是1952年,當時駕崩的是伊利沙伯二世的父王佐治六世(George VI)。香港當時與整個英聯邦進入了國喪期,並一同迎接新女王的統治,就讓我們來看看當年香港人哀悼的情形,以及官方儀式的情況。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是香港人最熟悉的英國國君,不論是以往殖民時期電視台收台時,還是在公共建築物中,都能一睹女王芳容。人稱「事頭婆」的伊利沙伯二世由1952年登基起一直至1997,統治香港45年,只比其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皇為少。
香港市民雖然充滿與伊利沙伯二世女王的回憶,但其實本港以她命名的事物不算多,唯當見到時希望大家都能把此偉人記在心中。
六、七十年代,美國與蘇聯兩個大國由地球爭霸爭到太空。在兩國的太空競爭之中,蘇聯在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又在1961年把加加林送上太空,實現人類探索太空的夢想。1969年太陽神11號登陸月球,為美國扳回一城。香港與英國雖然不是太空科技發展前哨,但亦受世界性的太空熱潮影響,當時不論任何產品加上「太空」或「火箭」都會增加銷量,讓我們介紹一下太空熱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人過中秋節,小朋友玩玩燈籠是指定動作。燈籠作為傳統的慶祝裝飾品,歷經時代變化,由最初的紙紮宮燈,到現時的塑膠燈籠,都是不同年代小朋友的集體回憶。然而,燈籠在早期香港有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是當時治安欠佳,燈籠是保障路人僅有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中、西方囍慶用的飾品。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因為華洋雜處的歷史,留下不少鬧出鬼故事的百年古跡,像《咒》一般的年輕人作死靈探故事俯拾皆是。其中1891年落成的高街鬼屋,雖翻新後拆得只剩下外牆,其鬼談仍在民間口耳相傳,鮮少人知道其歷盡香港一個世紀精神科創建史。為甚麼一座精神病院會變成鬼屋?讓我們從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