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英國王夫菲臘親王1945年協助香港重光,1959年重臨舊地,他感慨香港戰後發展迅速,與他14年前來時已大大不同。現在我們跟菲臘親王遊覽一次五十年代的香港吧!
如果對中國現代發展或香港印刷歷史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會聽過王韜的大名,王韜在中國被譽為「中國第一報人」,1860年代開始上書獻策求變法,指不應過份在意與洋人通商,更早在1870年代提倡中國廢除君主專制而轉行君主立憲,對中國變法的提議比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改革早近二十年。
香港就有一個墳場,不需要大家上斜;安葬在裡面的人,可能不是你的祖先,不過卻象徵着不少香港發展的里程碑。今日港識多史帶大家遊歷一次香港墳場,讓大家可以於清明時節慎終追遠,追念先賢
傳說中,英軍最初在香港島南部赤柱登陸時,得到蜑家婦人陳群帶路,由赤柱經薄扶林去到中上環一帶。當英軍向陳群詢問此地地名時,她以水上人口音回答:「Hong Kong」,這就是香港地名由來的一個說法。
「祖師奶奶」張愛玲在學期間在香港經歷香港保衛戰,除了寫下與香港保衛戰相關的《傾城之戀》外,還在1944年寫《燼餘錄》,記下在戰爭中成為香港大學學生的第一身經歷,不是為了記下歷史,「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明言自己寫的是「不相干的事」,但這些不相干的話就這樣活生生地記錄在大歷史中的小人物。
在為期18日的香港保衛戰後段,整個香港島子彈亂飛、砲彈亂炸,一般市民能否活下去,完全是聽天由命。
香港富商方樹泉卻受幸運之神眷顧——被東江賊打劫,沒事;房子被砲彈打中,也沒事;連三年八個月日治時期也完全不用捱餓,可以說是戰時最幸運的人之一。
香港保衛戰18日天中,守軍奮戰固然可歌可泣。不過戰爭中還有另一班受害人——被戰火蹂躪的普通市民,他們手無寸鐵,卻難以逃過砲火攻擊、盗匪橫行,甚至日軍屠殺。今日的主角是大埔名校迦密柏雨中學的「柏雨」——香港富商屈柏雨。
香港第一任港督是砵甸乍爵士,大家對他的認識,不外乎是他簽署《南京條約》,把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畫像內的砵甸乍,一面嚴肅樣子,令人望而生畏。
不過砵甸乍除了《南京條約》之外,其實為香港打下不少根基、大家熟悉的立法會、法院、行政會議,甚至香港第一條路皇后大道也在他治下誕生;但同時他在港的經歷並不愉快,被商人和軍隊排擠、港督府被打劫,連侄仔都在香港病死 。
特首從2004年起,都會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後向當選人發信祝賀。祝賀信內容與長短均揭示香港首長如何看待港美關係。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是近代最矚目的一次,至於受美國制裁的林鄭月娥會否繼續這做法呢?一切拭目以待…
尤德於上任後推動香港政制民主化,令香港立法局可以有首次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