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在出版界,書展是大事,新書出版趕得及書展就是能接觸最多讀者的最有效宣傳,然後,《教科書不會教的36 個香港歷史…
Continue Reading
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話說回來,其實梅督是以官學生計劃(即是AO)在1881年來港,之後曾擔任過不少文職,港督德輔的私人秘書、副華民政務司、輔政司等,所以他也只算半個武官。
主權移交前香港與英國皇室關係密切,皇室的紅事香港會普天同慶,白事當然會一同哀悼。1953年3月24日英女王祖母瑪麗太皇太后(Queen Mary of Teck)因病去世,享年85歲,全港亦一同悼念。
1912年4月10日,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展開首航,從修咸頓出發,先後抵達瑟堡和皇后鎮,再橫跨大西洋前往紐約。當中有8個華人面孔,拿著1601號,價值59英鎊9先令11便士船飛,登上鐵達尼號三等艙。其中一位就是來自英屬香港,只有26歲的FANG LANG。
英國王夫菲臘親王1945年協助香港重光,1959年重臨舊地,他感慨香港戰後發展迅速,與他14年前來時已大大不同。現在我們跟菲臘親王遊覽一次五十年代的香港吧!
如果對中國現代發展或香港印刷歷史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會聽過王韜的大名,王韜在中國被譽為「中國第一報人」,1860年代開始上書獻策求變法,指不應過份在意與洋人通商,更早在1870年代提倡中國廢除君主專制而轉行君主立憲,對中國變法的提議比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改革早近二十年。
香港就有一個墳場,不需要大家上斜;安葬在裡面的人,可能不是你的祖先,不過卻象徵着不少香港發展的里程碑。今日港識多史帶大家遊歷一次香港墳場,讓大家可以於清明時節慎終追遠,追念先賢
傳說中,英軍最初在香港島南部赤柱登陸時,得到蜑家婦人陳群帶路,由赤柱經薄扶林去到中上環一帶。當英軍向陳群詢問此地地名時,她以水上人口音回答:「Hong Kong」,這就是香港地名由來的一個說法。
「祖師奶奶」張愛玲在學期間在香港經歷香港保衛戰,除了寫下與香港保衛戰相關的《傾城之戀》外,還在1944年寫《燼餘錄》,記下在戰爭中成為香港大學學生的第一身經歷,不是為了記下歷史,「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明言自己寫的是「不相干的事」,但這些不相干的話就這樣活生生地記錄在大歷史中的小人物。
在為期18日的香港保衛戰後段,整個香港島子彈亂飛、砲彈亂炸,一般市民能否活下去,完全是聽天由命。
香港富商方樹泉卻受幸運之神眷顧——被東江賊打劫,沒事;房子被砲彈打中,也沒事;連三年八個月日治時期也完全不用捱餓,可以說是戰時最幸運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