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公屋】公屋有咩地位?係港英時代留給香港人嘅禮物

住公屋有乜L嘢地位?公屋,是港督麥理浩為香港人解決房屋問題的一份心意,而非階級負擔;事實上,興建公屋亦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的里程碑。1975年5月,英女皇訪港更專誠探訪當時有九龍模範屋邨之稱的何文田愛民邨;雅麗珊郡主訪港時也曾到訪瀝源邨,參觀當年被指為全港最大的三葉草噴水池,大受市民夾道歡迎,那麼公屋是怎樣建成的?

>>延伸閱讀:【英女皇】事頭婆來港 12個地點全紀錄<<

英女皇在港督麥理浩陪同下,前赴愛民邨訪問。(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

英女皇到訪愛民邨,吸引大批住戶圍觀。(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

四十年代末期因為中國國共內戰,大量難民湧入香港。1949年,200萬香港人口中,有多達30萬人都是住在寮屋,即近全港六分之一人口。然而,寮屋多以易燃物料搭建而成,容易發生火警,加上過分密集,火災時往往難以控制火勢,因此多年來寮屋區都常常發生火災;其中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5萬8千多人無家可歸,政府不得不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先建成包寧平房安置災民,再陸續至1972年間興建多幢徙置大廈。

「 十年建屋計劃,正式啟動」

1972年10月18日,港督麥理浩在施政報告中宣佈務求在1973至1982年的十年間,令180萬香港人住進公共房屋,比起每層只有公共浴廁、環境狹窄的徙置大廈,公共房屋擁有獨立廚廁,設備齊全、環境合理;政府更首次為較偏遠的公共屋邨引入城市規劃,加添社區設施,同Kinder出奇蛋一樣,一次過滿足你住屋、康樂、生活三個願望,自給自足。

這種發展模式更融入到新市鎮中,福來邨、瀝源邨、禾輋邨、大興邨、友愛邨等先後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於荃灣、沙田和屯門落成。新市鎮把香港島及九龍市區人口有效地分散至新界各區,令香港人生活環境大大改善,公屋發展功不可沒。

麥理浩把香港人由木屋、寮屋送到徙置大廈,再逐步送上公屋,幫助香港人上樓,改善生活環境;但今日,香港人就由公屋住到劏房再住「簡約公屋」,同時公屋輪候時間按年上升(更不說排到上公屋的還是否「香港人」)。

然而,無論住公屋,還是住居屋、私樓、籠屋、劏房,香港人所重視的不是那張屋契,而是平等自由。

參考資料:《人、物、情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五十年》

公屋建築史港督英女皇麥理浩

• 4 10 月, 2019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