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日治時期】戰機互射?爭地盤?分化的日本海陸軍

1941年聖誕節當晚,香港守軍在死戰18日後投降。日本軍政府除了處理香港的管治、戰俘、重建等等的問題外,還要處理日本陸軍及海軍在香港的分工問題。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海陸軍便「唔啱牙」,不但各自為政,有時更會互相針對。為了在進攻東南亞期間避免內訌,雙方先在11月簽了《關於佔領地實施軍政的海陸軍中央協定》,定出在佔領地需分「主/副擔任軍」的做法。在出發攻打香港的前兩日,日本海陸軍又簽多一份名為《關於香港、九龍政務的海陸軍協定》(新界友表示:Am I a joke to you?),確定進攻及統治香港的「主擔任軍」為陸軍,海軍為支援的角色。

【延伸閱讀】
歷史學者鄺智文博士著有《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等書,全面闡述香港保衛戰與日治香港歷史。

新見政一上岸簽訂協議。(圖片來源:weshare)

白紙黑字的條約對軍政府又怎會有用呢?

在十八日戰爭後期,海陸軍便開始鬥快搶掠各項的物資、霸佔不同的設施及建築物。當中海陸軍便就香港的船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最終海軍佔據了金鐘的皇家海軍船塢、香港仔海軍基地;而陸軍則奪去了九龍的黃埔、庇利及大同船塢。海軍人員居住在灣仔、跑馬地及銅鑼灣一帶,亦是陸軍為首的軍政府難以管治的地區。

1942年佔領後的香港地圖,可以看到金鐘、灣仔一帶為「軍港」。(圖片來源:照片中國)

陸軍為甚麼需要要船塢?原因是他們與海軍不和,迫使他們建立自己的名為「曉」的「船舶部隊」。沒錯,即是陸軍中的船隊……而陸軍佔用的船塢寧願外判於日立大板鐡工廠的職員,也不願與海軍合作。

陸軍船舶部隊。(圖片來源:鄺智文《重光之路》P.258)

為了令兩軍和解,總督璣谷廉介和駐守香港的第二遣支艦隊司令新見政一在1942年1月和5月再簽定《關於香港警備和軍政的協定》進一步「分地盤」,分機場。

分化的後果是怎樣?自然是不能齊心抗敵。自香港淪陷之後,對日軍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陸地、海洋,而是空中。以美軍為首的盟軍空軍不時轟炸日軍在香港的船隊、港口設施。面對空襲,高射炮自然是防空的一環。不過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各自為政,均抱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想法,沒有協同使用高射炮射擊,只是用高射炮保護自己的建築物,結果美軍每每如入無人之境。

太古船塢被盟軍轟炸。(圖片來源:海事處)

除了高射炮外,日本的海陸軍亦未能好好合作,利用兩軍的戰鬥機執行巡邏及截擊任務。雙方在欠缺溝通下,甚至曾經出現因誤會而導致海陸軍的戰機互相攻擊的意外。

這個故事的教訓十分簡單,就是「分化?輸梗!」。不割蓆、不分化、不指責是我們一直以來行動的中心思想。當行動成功,我們必須保持謙虛;若然失敗,我們便檢討,不指責,共同東山再起。

香港人,我們齊上齊落。

不割蓆、不分化不是口號,兄弟姊妹們,我地齊上齊落。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日治時期日軍軍事史香港保衛戰

• 15 12 月, 2019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