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現時我們過中秋,多數只會在中秋前夕才到餅店買一、兩盒月餅。可是在五、六十年代時,香港人比較貧窮,無足夠現金一次過購買月餅,所以他們會選擇供月餅會。可是投資涉及風險,1958年便有一間名為好彩酒家走月餅會數。
在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帶領下,不少中外人士在港進行抗日籌款活動。以賣飯券作籌款的「一碗飯運動」在1941年中展開,並且籌得具額善款,為傷兵及難民提供支援。
朱古力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朱古力內的安多酚有令人開心、放鬆功效,送禮自用必備。在開埠之初,香港已經進行朱古力貿易,有部分中上階層、外籍人士沖朱古力粉飲用。自二十世紀,華人加朱古力製造及買賣,令朱古力開始普及化,越來越多市民能夠享用,而我們熟悉的外國牌子,亦在戰後進入香港。
香港仔出現水上酒家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當時一班水上人在船上開設酒樓,最初是以自己人生意為主,後來受到南北行商捧場,漸漸對外開放。四十年代有一間叫「漁利泰」的著名海上酒家,它本來是一艘傳道船,經營漁民結婚禮堂生意為副業,卻越做越旺,在戰後索性轉型為水上海鮮餐廳。
我們常常飲的維他奶,是由商人羅桂祥在1940年成立的。當時的維他奶叫做「香港荳品有限公司」,羅桂祥眼見中國人及香港人因戰亂而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於是希望以便宜的荳奶作為營養補充劑。第一天銷情並不理想,只賣了9支。在荳品廠經營的早期,羅桂祥的弟弟羅芳祥早就加入成為工廠司理,戰後羅騰祥亦加入成為生產部經理(眾多兄弟中羅桂祥排第七、羅騰祥排第八、羅芳祥排第九)。
最近豬隻成為了台灣和香港的新聞焦點,除了是因為豬年近了之外,更多是因為中國爆發非洲豬瘟,而香港的豬肉就大多依賴中國進口,同時台灣的本土養豬業亦受到偷運中國豬肉及漂浮到金門的死豬威脅。以為香港沒有養豬業?其實香港在五、六十年代,曾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所迫而大力發展養豬業,更培育出一種獨有的品種——白牛石特種豬。
羅宋湯是港式豉油西餐重要一環。把羅宋湯帶來香港的俄羅斯人稱為「白俄」,他們因俄國十月革命戰敗而逃到上海,再因日本入侵和國共內戰來到香港。他們帶來的羅宋湯經歷過上海人的改良,材料便宜,加上麵包便飽肚,成為香港市民喜愛的紅湯
川龍兩間大家最熟悉的茶樓:「彩龍」和「端記」,兩間茶樓各有其捧場客。在每天清晨時分,已有不少茶客日復日、年復年的來吃個一盅兩件、喝口濃香好茶。
環觀我們生活的香港,有不同的臨時小販市場,在城市內的不同角落發光發熱。有的為人提供價廉物美的三餐溫飽,有的則是協助本地設計專才實現夢想,有的更成為該區一代人的回憶地標。三個「臨時」了四十年的臨時市場,見證着香港滄海桑田,它們現時又被如何對待呢?
公仔麵可以說是香港人的主食之一,煮麵方法亦有很多花款,炒的、撈的、加芝士的。沙爹牛肉公仔麵、餐蛋麵、雪菜肉絲麵成為香港茶餐廳的主打食物,這都要歸功於為香港引入公仔麵的兩個人 — 永南食品創辦人王清熙及周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