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1966年12月,「超群西餅店」在九龍太子道182號開張,有謂是香港「第一間港式西餅店」。李曾超群女士於是被稱爲「西餅皇后」。
歷史可由不同事物所盛載,讓無形的故事透過有形的物件引起回憶,甚至重新呈現,味道就是一項更無形卻更有力能盛載歷史的媒介,直接展現不同年代的用料與製法而帶來的差異。今次港識多史應香港話劇團邀請,訪問新劇目《不散的筵席》編劇及製作顧問,亦是劇目主角Roger 的原型李恩霖。
「兔兔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對很多人來說,兔兔是可愛的存在,是人類的寵物。可是根據香港現行法律,並沒有禁止售賣及食用兔肉。那麼,香港人愛吃兔肉嗎?香港的兔肉又是從何如來?
龍華酒店過去不但是「一家大細」的郊遊勝地,更是上一代香港人的回憶之地。小朋友會在兒童遊樂場玩樂,看孔雀、鸚鵡和猴子,而父母則會在另一邊打麻將,一個下午所開的麻將桌可達200多桌,更有供年輕男女跳舞的舞池,人山人海。
現時我們過中秋,多數只會在中秋前夕才到餅店買一、兩盒月餅。可是在五、六十年代時,香港人比較貧窮,無足夠現金一次過購買月餅,所以他們會選擇供月餅會。可是投資涉及風險,1958年便有一間名為好彩酒家走月餅會數。
在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帶領下,不少中外人士在港進行抗日籌款活動。以賣飯券作籌款的「一碗飯運動」在1941年中展開,並且籌得具額善款,為傷兵及難民提供支援。
朱古力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朱古力內的安多酚有令人開心、放鬆功效,送禮自用必備。在開埠之初,香港已經進行朱古力貿易,有部分中上階層、外籍人士沖朱古力粉飲用。自二十世紀,華人加朱古力製造及買賣,令朱古力開始普及化,越來越多市民能夠享用,而我們熟悉的外國牌子,亦在戰後進入香港。
香港仔出現水上酒家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當時一班水上人在船上開設酒樓,最初是以自己人生意為主,後來受到南北行商捧場,漸漸對外開放。四十年代有一間叫「漁利泰」的著名海上酒家,它本來是一艘傳道船,經營漁民結婚禮堂生意為副業,卻越做越旺,在戰後索性轉型為水上海鮮餐廳。
我們常常飲的維他奶,是由商人羅桂祥在1940年成立的。當時的維他奶叫做「香港荳品有限公司」,羅桂祥眼見中國人及香港人因戰亂而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於是希望以便宜的荳奶作為營養補充劑。第一天銷情並不理想,只賣了9支。在荳品廠經營的早期,羅桂祥的弟弟羅芳祥早就加入成為工廠司理,戰後羅騰祥亦加入成為生產部經理(眾多兄弟中羅桂祥排第七、羅騰祥排第八、羅芳祥排第九)。
最近豬隻成為了台灣和香港的新聞焦點,除了是因為豬年近了之外,更多是因為中國爆發非洲豬瘟,而香港的豬肉就大多依賴中國進口,同時台灣的本土養豬業亦受到偷運中國豬肉及漂浮到金門的死豬威脅。以為香港沒有養豬業?其實香港在五、六十年代,曾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所迫而大力發展養豬業,更培育出一種獨有的品種——白牛石特種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