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曉士兵團是在1940年由一班來自同盟國,中立國在港的外籍人士組成,他們大多以前都當過兵,而且是在香港有頭有臉。領軍的是怡和洋行大班百德新少校(「在百德新街的愛侶」的百德新,便是為了紀念其家族在港的貢獻。)、成員包括了數十名電力公司的外籍員工、兩名自由法軍以及賽馬會秘書皮爾斯和年邁77歲的香港秘書德輔男爵。他們大多數都年過55歲了,所以在戰前曾經被戲稱為「老人兵團」。
1941年的12月19日,來自加拿大的溫伯尼營A連與日軍228聯隊在赤柱峽發生戰鬥。為了驅趕加軍,日軍向他們擲手榴彈,但卻被A連士官長奧士本拾起並擲回。可是最後一枚手榴彈,掉到較遠處,他一邊警告同袍遠離,一邊撲向手榴彈,犧牲自己拯救了其他士兵。 這就是耳熟能詳的奧士本捨己救人的故事,而在今日的香港公園亦豎起了奧士本銅像,以紀念他的英勇表現。
根達本來並不是軍犬,而是一隻叫做Pal的家犬。Pal與牠的主人一家住在紐芬蘭,一家幾口非常溫馨。而Pal龐大的130磅身軀、鬆軟的黑毛和萌萌的外表令牠成為了附近小朋友的玩伴。每天就跟小朋友奔跑一下,拉一下雪橇,享受快樂時光。 可惜好景不常,在一次玩耍中Pal意外地㧓傷了鄰居小孩的面。Pal不但被捉到動物拘留所,更被建議人道毀滅。好彩,這個時間一個附近的軍事基地接收了Pal,輾轉下來到了加拿大皇家來福槍團中,並改名做Gander。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香港有甚麼關係? 雖然一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其餘分別在中東、大西洋、太平洋島嶼等地),香港亦完全無戰事發生,但是一戰還是深入地影響香港。當中最大影響的就是輔警的出現和香港的華工前往歐洲參戰。
當年辦了兩次有關戰爭的紀念日活動,首先有7月的歐戰停戰日,是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所以舉辦得有點似囍慶活動。在中環不但有巨型的牌樓,更有巡遊及閲兵儀式,巡遊隊伍中不但有西式的花車,更有中式的花車。而在灣仔軍器廠街一帶亦有慶祝活動。
自古以來,貓狗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論是要哄我們開心,還是要救急扶危都會有牠們的蹤影。貓狗鬥一番系列便是要表揚一下為香港的貓英雄和狗英雄,第一集便先介紹一隻在軍艦上「服役」的小貓 - Simon。
與楊慕琦一樣,香港守軍總司令莫德庇少將均是開戰前幾個月才到港。當他來到香港的時候,發現駐港英軍未有完整的守禦策略。所以他把守軍分為「大陸旅」及「港島旅」,前者進駐醉酒灣防線以拖延日軍進攻;後者則負責死守港島。可是日軍在守軍只準備到一半時發動進攻,即使守軍如何頑強抵抗,也無力挽救。投降後,莫德庇有如其他英軍被關進了集中營。戰後,他對於香港失守表示是實屬不幸。
米杜息士團創立於1881年,由於曾經與敵軍死戰到最後一刻,所以又叫做「敢死隊」(Die Hards)。他們屬於機關槍營,在香港的第一營有700多人,並由史釗活中校帶領。在守軍的防守計劃中,他們是負責守護港島,進駐維港及港島各山頭的機槍堡。
「獨眼龍」華里士准將是香港守軍另一個旅長,華里士(Brigadier Cedric Wallis)一戰時加入軍…
Continue Reading
受到英國政府的邀請,加拿大在香港保護戰中派遣了兩營士兵來港協防。於是作為加軍訓練總監的羅遜便帶領由新兵及士官學校學生組成的來福槍營及溫尼柏營來港,並擔任加軍駐港總司令。羅遜眼見增援部隊未能趕及,只好殺出重圍,便著手破壞重要文件及通訊設備,然後便與指揮部的軍官及文員企圖殺出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