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美食】望住靚靚風景飲茶 大帽山川龍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沒錯,這就是大家都背默過的《桃花源記》。故事裡面的人因逃避戰亂而遷回桃花林中的廣闊平原,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享受着在良田美池之間的靜恬生活

在香港,也有這麼一個淡雅純樸的農村,而前人也是為避開海盜侵擾而遷往大帽山,雖隱世卻自得其樂。

川龍村美景。(圖片來源:Wiki)

有聞「川龍」一名,是村內原籍山東的曾氏客家人,為紀念遷居來港前的家鄉廣東龍川縣,因而取名而成。至今川龍有逾千名居民,曾姓和外姓各佔一半。

川龍人就如桃花源人,好客且愛分享、愛和平。在1860年間,相傳城門村和區內其他村落之間的衝突維持了三年仍未能講和,一名川龍村民便自願擔當中間人,誘使各方坐在一起談判,以智慧化解干戈,免除了更多的無辜村民傷亡。至於坊間對川龍最為熟悉的西洋菜,其實是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

在70年代,曾氏宗親會曾經到川龍遊覽。(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72-05-15)

本來西洋菜並不是川龍主要生產的農作物,在1920年以前,在川龍相信曾經出現一些商業種植的茶園。當地其後亦曾因水質好,而生產豆製品售至新界不同地方。去到五六十年代,政府為防瘧疾於香港透過水耕農作物廣泛傳播,加上荃灣、葵涌新市鎮的發展,便禁止在九龍市區和新市鎮種植西洋菜;其時正值大批新移民湧入香港,兩批人因緣際會落戶在川龍,一同嘗試、分享耕種西洋菜技術。西洋菜本只在溫帶生長,川龍正因地勢較高加上水源充足良好,於是種出能比其他香港地區有更好品質的西洋菜。

川龍村的西洋菜。(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這種分享和接納同時亦沒有國界、村界之分。村內在十九世紀時便有羅馬天主教會派遣的傳教士前來傳教,在1890年代荃灣發生瘟疫,村民希望藉宗教力量為他們消災解病,其時不少村民也曾信奉天主教。即使在八十年代村內的祭祖儀式恢復後,村內不同信仰的村民亦能互相包容、接納[3][4]。雖然到了今天,人們往川龍多是為了「飲茶」和行山。碰巧的是,兩種也是着重分享、彼此關懷的活動。

 

曾氏家祠。(圖片來源)

說到飲茶,不得不提川龍兩間大家最熟悉的茶樓:「彩龍」和「端記」,兩間茶樓各有其捧場客。在每天清晨時分,已有不少茶客日復日、年復年的來吃個一盅兩件、喝口濃香好茶。

有關端記茶樓的經營故事,大家可前往以下片段,看看由珠海學院新聞系學生拍攝的專題報道,了解隱世風味中的人情世故。至於彩龍茶樓,大家下次坐80號專線小巴前往川龍,不妨多多留意其營辦商名稱吧。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何川龍能有好水沖靚茶呢?

端記茶樓設有自助點心區,要自己動手搵好西食啦﹗(Youtube 截圖)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wetoasthk #港識多史

行山學歷史飲食

• 14 9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