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識史知今】廣福義祠大變身,你又like唔like?

不知大家最近有沒有留意到,在上環太平山街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廣福義祠的外牆來了個大變身。除左由紅色的牆身變到「花呢花碌」之外,又貼上了用幼稚園學生字體寫成的義祠歷史和相關的聯想詞。同時,負責這個名為《地藏王》剪紙作品塗鴉的藝術機構i-d Art更在Facebook叫大家「快d嚟廣福祠打咭同selfie 啊!」,結果立即吸滿了嬲嬲。究竟是網友們「成日講舊時,舊時,舊時,舊屎?」太過食古不化,還是相關單位過了火位,我們還是先了解廣福義祠的歷史吧﹗

廣福義祠正門,1960年代。(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在香港開埠初年,殖民地政府分隔了華人和洋人的居住地,太平山區、上環一帶成為了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而當時有不少隻身從鄉下來謀生的人在港身故,由於無親人在旁,只好簡簡單單在附近安葬。直到1851年,譚才等14名華商代表向港府申請撥地,集資在太平山區興建廣福義祠。自此,義祠便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提供殮葬及安置靈位的服務,所以義祠又叫百姓廟。祠內正殿供奉地藏王,便是為了使亡魂得以安息。換句話說,廣福義祠擔當著類似「大酒店」的功用,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在殯儀館打咭同selfie掛?

廣福義祠內有不同年代的神主牌,有照片的應該是比較新的。(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後來,廣福義祠不止為死者安息,更為生者服務。義祠一邊兼作醫館,為華人睇病。另一方面又收留了無容身之所的人、無飯食的人,甚至病重即將去世的人,是當時為華人服務的重要慈善機構。但是死人、病人、留宿的人及來吃飯的人同在一室,環境實在惡劣。最終,義祠的衛生情況經香港的英文報紙報導後,驚動了港府甚至倫敦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港督麥當奴先把義祠整頓,再在附近批出一塊原本是華人葬地的用地興建一所中醫院,這就是東華醫院的由來。在1872年,東華醫院正式啟用,百姓廟繼續放置靈位,東華醫院則照顧病患。

1970年代的廣福義祠,當時的外牆仍然不是紅色的,紅色外牆應是在後來覆修時才油上。(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故事就說到這裹,不知你還想不想到廣福義祠自拍呢?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wetoasthk #港識多史 #hk #hkhistory #history #香港 #香港歷史 #老香港 #舊香港 #hkig #oldhongkong #oldhongkongstyle #hongkong #香港人 #oldhongkongphoto #discoverhk #discoverhk #wearehongkong #hker

東華三院醫療史

• 13 2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